金融危机过后,企稳回暖的迹象进一步显现,企业用工需求大幅增加,通过走访调研,深入调查“招工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宏观经济的原因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量不匹配。一是金融危机后企业裁减人员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补充。二是惠农政策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三是产业的梯度转移让更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正是这种“有去无回”的农民工返乡现象导致了当前的用工紧张。 2、企业用工队伍错位,劳动用工关系难以稳定。一是企业在经营回暖后对订单增加后带来的更多用工需求预判不足,用工跟不上企业的生产节奏;二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缓慢,突出表现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企业不得以实施低价竞争战略,主要靠使用低价位的农民工群体来获取盈利。三是企业用工待遇对农民工缺乏吸引力。目前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实行计件工资制,月工资待遇约在1500元(含社会保险、加班费)左右,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还不够强,考虑到生活成本、顾家、干农活等因素,农民工更愿意选择就地就业。四是部分企业的 社会责任感比较欠缺,长期沿袭的“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解雇走人”的用工模式伤害了劳动者的感情,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五是企业对国家劳动政策法规的执行力有所欠缺,部分企业总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不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损害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造成员工忠诚度低、流失率高。 3、劳动力方面的原因。一是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观念发生明显变化,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部分劳动者尤其是青年劳动者就业者高不成、低不就,有的择业要求和工资愿望远远超过自身能力显得不切实际,更希望通过外出打工见世面、学技术、学管理、学一技之长,由谋生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二是农民工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受户籍、住所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工作时断时续,加上部分农民工的法律观念淡薄,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动不动就“跳槽”走人,给企业造成被动和损失。三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偏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出校门入厂门,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在企业降低招聘门槛时嫌企业工作辛苦不肯干,在企业急需招聘熟练工和技术工时又不会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企业的“招工难”。 4、公共就业服务信息不对称。一是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就业服务做得不够完善,虽然各级公共职介机构采集并发布了大量空岗信息,但农民工还不大习惯到公共职介机构求职应聘,仍然沿袭依托老乡介绍或到私营中介机构付费求职的传统模式,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二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待加强。因课程设置、学习时间、实用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还不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明显滞后于企业的用工需求。三是有关职能部门对企业规范用工缺乏有效的监管。 当前,我市就业形式仍然严峻,劳动力供给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并存,稳定就业、扩大就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人力资本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互匹配,才能逐步走出“招工难”的困境。破解“用工难”的几点建议: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小微企业”出现“招工难”,表面上看是找不到合适的农民工和技能型工人,但如果更深层次去分析,不难发现,传统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遭遇“瓶颈”,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自身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来的迫切。因此,解决“招工难”的根本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尽快淘汰落后耗能的产业,注重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由过度依赖劳动力资源数量向注重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方向转变,并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目标。 2、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实现平等就业。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但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渐次成为新市民,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户籍、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子女入学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努力逐一克服。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理念,从完善政策、体制、机制入手,打破户籍、就学、就医、保障等政策壁垒,保证这些城市福利之光能普照到每一个符合落户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帮助农民工真正消除后顾之忧,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顺应转型需要。人力资本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加快转型、走向繁荣的重要保证。为此,当前要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适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大批技能型人才和工人。一是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尽快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实现由数量就业向质量就业的转变。二是要拓展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要进一步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和专业结构,加大技术应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大力培育校企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实施“定向培训”、 “订单培训”、 “委托培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培养贴近企业需求的紧缺技能人才。三是要切实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技能人才的价值和地位,克服世俗的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确立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要以职业为中心,能力为根本,把培养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与上升通道的衔接,并与其他人才通道相互沟通,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强化企业用工指导,稳定员工队伍。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技改投入、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管理升级上下功夫,积极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要关注、研究和把握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的内在规律,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注重规范自身用工行为,严格贯彻落实以《劳动合同法》为核心的劳动法律法规,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保障好他们的各项权益和福利;要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主动关爱员工、善待员工,并在住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方便,做到以礼待人、以心留人、以利稳人、以情感人,让农民工享有和市民一样的尊严。 5、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就业创业。改进就业观念和择业观,改变怕苦怕累思想。特别是“80、90后”要正视当前“招工难”、“就业也难”的严峻形势,屏气观望、再等等的挑剔思想,与其失业,不如先“委屈就业”;学好技能,做到“精一门、会二门、懂三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养成“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职业情操,避免随意“跳槽”、任意离岗现象,并自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衣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习创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待条件、机会成熟时敢于返乡创业,并批量带动当地人就业。 6、强化企业用工服务,共同破解难题。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企业搭建用工平台。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招工难”问题,通过加强领导、完善政策、改进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将解决好“招工难”问题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来加以落实。二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强跨地区劳务协作,建立健全劳务协作机制,积极引进人力资源,缓解企业招工难题。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发布,畅通农民工就业信息,主动提供各项就业服务。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深化用工服务。继续完善服务企业用工的多项举措,主动深入重点企业开展用工服务,用真心、真情、真招指导企业合理用工,对困难企业及时落实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减负稳岗,走出困境。四是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也能促进企业提高员工薪酬,增强企业的招工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帮扶就业良好氛围。加强对模范遵守劳动法规、关心职工生产生活的企业的宣传力度,树立一批诚信守法企业,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增强农民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促进企业用工和农民工就业实现“双赢”。
版权所有:中共滨州市委统战部 CopyRight©2006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6021232 技术支持:滨州华拓网络
地址:滨州市黄河五路385号 市政大厦 邮编:25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