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在农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为了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新农合中的作用,中央制订了中医药服务补偿的相关政策,以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在投资不变的前提下,鼓励中医药积极作为,既可提高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能,也将有力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与西方医学相比较,中医药在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一是降低医疗卫生成本,缓解医疗资金的紧张;二是符合现代预防医学的要求;三是中医药在预防大疫上作用巨大。正是这种西医药不可替代的优势,使中医药在新农合作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我市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中医药工作快速发展,推进中医药参与深化医改。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从政策上进一步提供了保障。市卫生局、市中医药管理局也多措并举,做好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工作,转变中医药管理发展理念,不拘一格广揽人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作用,全面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但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群众的期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和不足:
1、农村中医药卫生事业经费投入有限,不能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
2、农村中医从业人员队伍总体学历较低,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条件差,人才少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卫生及医疗机构对中医药作用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及农村医务人员对中医药认识不足,使用率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对我市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新农合效益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资源,合理利用民间资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我国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过分增加对农村中医药的财政投入不现实,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资源,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可以多种形式引进民间资本,鼓励在农村开办私人中医诊所,合理利用民间资本为农村中医药发展服务。
二、调整医疗机构考核机制,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
中医药相关优势资源主要分布在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但中医药的使用率、中药费用占药品费用比例,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却明显低于乡镇卫生院,中药的使用比率随着医疗机构级别的升高呈减少趋势。因此,改变现行的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考核目标,建立符合临床医疗实际需要、充分发挥中西医优势的诊治制度,是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大量农村初级中级中医药人才
人才是解决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面临的问题的关键也是难点之一,建立一支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的农村中医药卫生专业技术队伍是实现农村卫生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解决中医药人才问题,最根本办法是真正按中医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首先在政策上扶持,提高待遇,创造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中医类大学生深入基层工作;二要承认“师徒传承”、“以师带徒”培养模式,赋予正当的民间中医合法地位;三是对人员配置进行调整,实行县、乡、村统筹管理,保障基层医生待遇,使农村中西医从业人员得到合理的配置。
四、建立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新机制
一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对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在职培训,使现有的医务工作者具有中医药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中医药诊疗知识、技术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有计划地改善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和诊治设备,并充分调动技术持有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中医药治疗率。制定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引进和推广规划及考评标准。
二是加强农村医疗机构中医药慢性病防治工作。有调查显示,农村地区慢性病年人均就诊费用为913.26元,自我医疗费用为180.93元。而中药具备了解决慢性病多因素致病难题的临床效应特征,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以及在此思维下的治疗方法对日益增加的慢性疾病预防保健有着独特优势。加强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医药慢性病防治能力,特别是加强乡镇卫生院慢性病防治能力尤为重要。
三是加强农村三级医疗机构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专科建设工作。在农村住院排名前10位的病种中,有6个(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脑动脉硬化和慢性胃炎)均为中医药在其防治方面有独到之处的病种。因此,在农村三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专科建设对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五、增加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
要经常组织中医讲师团,到农村普及以中医药为主的初级医学知识,为广大农民全面地准确地介绍中医药知识,消除农民对中医药怀疑心理,增强对中医药的信心。鼓励农村卫生医务人员积极应用中医药,引导农民自觉接受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医药与西医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医药就凸显出简、便、效、廉的优势,摆脱了单纯经济上的竞争劣势,其医生愿开中药,患者愿服中药,有利于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并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